茶艺茶道
茶道茶禅必修之茶道禅
回复:0  浏览:699
  • 楼主admin 圈主
  • 2020-05-09 15:29
        茶道禅,一味渊,勿需同源勿需喧。恰逢殊途同归路,有缘深至入水间。
        上面是笔者杜撰的一曲《捣练子令》,其中的“茶道禅”同标题,按起源时间排列分别指“茶”、“道”、“禅”、“茶道”、“茶禅”五个词。
        “茶”
        其实和咖啡一样,人类具体是什么时候、怎样发现茶叶的其实已经无从考究。
        传说咖啡是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从而被发现的。
        现代的黑猩猩也有咀嚼树叶的行为,据说是为吸引异性的关注。
        茶叶的出现肯定与人类祖先的某些行为有关,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典籍上寻找端倪。
茶道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相传由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中先后有七篇写到“茶”。《邶风知·谷风》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诗·围风·七月》有“采茶薪樗,食我农夫。”;《大雅·绵》有“周原瞧膝,堇茶如饴。”;《郑风·出其东门》有“出其圈阅,有女如茶;虽则如茶,匪我思且。”;《国风·豳风·鸱鹗》有“予手拮据,予所捋茶。”;《周颂·良耜》有“其铸斯赵,以薅茶蓼;茶蓼朽止,黍稷茂止。”;《大雅·桑柔》有“民之贪乱,宁为茶毒。”;
        东汉时期根据神农氏传说由多人集结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巴志》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唐代陆羽撰写于公元780年《茶经》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当然这里依然只是陆羽的猜测。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道”
        “道”的概念是春秋时期老子首先在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所著的《道德经》中提出的。
        《道德经》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所说的“常道”包括人伦、常理之道及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其实通“理”,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理论。当时老子就是想创造一套能通万物的理论,所以《道德经》里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禅”
        “禅”是“禅那”的略语,梵文作Dhyāna,即是指修习者的精神集中于一种特定的观察对象。早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之前,禅已在古代印度广为流行。只是佛教把禅这种行为作为佛教的一种主要修行方法。
        在印度莫亨约·达罗和哈拉帕古城遗址出土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章中,发现刻有瑜伽(梵文“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坐冥想的神像。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实际上“禅”作为一种行为代表的就是瑜伽中的静坐和冥想,“静坐”是“禅”的动作行为;“冥想”是“禅”的思想行为。
        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正式传入中国,随之传入的“瑜伽”也被视为“道”的一种。直到东晋时期,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到中国传禅数之学,才将“瑜伽”译为“禅”。
        “茶道”
        如果抛开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对“道”的定义,“道”的本义就是“一种理论”,那么“茶道”的本义就是用茶(包括吃茶和饮茶)的理论。“用茶”是一种行为,那么“茶道”就是一种行为理论,实际是为了规范“用茶”行为而设定的,与思想无关,并不像“道教”和“佛教”属于一种哲学。只是从形式上它确实遵从了宗教哲学中的“修习者的精神集中于一种特定的观察对象”,但是当我们专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其实都遵从了这种行为。
        “用茶”这种行为对于非从业人员而言是一种休闲和享受,因此如果把行为分为“静”和“动”两种,那么“用茶”显然属于“静”行为。因为只有安静下来人们才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所以“用茶”这种行为恰恰又与道教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谋而合。
        佛即是道,道亦是道,故道禅一味,茶禅一味,茶道皆一味也。
        古代茶道起源于中国,唐朝《封氏闻见记》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自宋代登峰造极之后日渐衰落,直至现代“古代中国之茶道”在中国大陆地区几近失传,而我们目前在所津津乐道的“茶道”实际上是从日本逆向输入的。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第一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日本《类聚名物考》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
        现代“茶道”是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遵从古代中国茶道之精髓发展起来的。
        “茶禅”
        同前述“茶道”,日本僧人荣西将中国茶种带到日本的同时,也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从此才在“茶道”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茶禅”。
        以上便是笔者的“茶道禅”之观,成文以示,交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