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动态
揭秘中国茶叶出口衰落的真正原因:英国人窃茶
2019-12-10  浏览:832

一、英国人窃茶的故事
      1848年10月的某一天,武夷山脚下出现了一主一仆二人。
      仆人年约二十岁,身材瘦小,但眼中透着精明,脸上挂着奸诈,一看就是掮客一类的角色。
      走在后面的主人身材高大,穿着和当地的乡绅没什么两样,但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眼睛是蓝色的,剃光的胡茬透着一抹红色。
      武夷山有很多茶园,主人见到漫山遍野的茶树,眼睛里放出光来。但他几乎不说话,全程都是由仆人跟茶园老板交流。
      根据仆人的介绍,他的主人来自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想要购买茶树和茶种。
      茶园老板信以为真,热情的给这位远道而来的客商沏茶,为他介绍茶叶从种植、采摘到炒青等等一系列注意事项,甚至还带他参观了自己的茶叶生产车间。
      主人全程一言不发,只是记在心里,然后趁没人的时候将一切写进了笔记。

      最后,他购买了两万株茶树苗以及大量茶种。
      此人名叫罗伯特·福均,并非来自什么长城以北的客商,而是受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派,潜入中国内地,伺机窃取茶叶生产机密。
      福均的冒险最终成功了,1853年,茶树和茶种顺利从上海运到了英国殖民地印度。
      其实早在20年前,英国人就发现了印度的阿萨姆地区非常适合种茶,只是种出来的茶叶品质无法和中国茶叶相比。
      现在,他们不仅得到了中国的茶树和茶种,还掌握了具体的工艺。经过一番努力,可以媲美中国茶的印度茶诞生了。
      英国人总算有了自己产的茶叶,不必完全依赖中国了。
      十九世纪末,英国人控制下的红茶在全世界畅销,而中国茶叶的出口则全面萎缩,至今也没能恢复。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不免会产生愤恨,会把中国茶叶出口的衰落归因于英国人的窃取。
      然而,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状况,就会发现,真实原因远不是这么简单。
      二、英国人窃取茶种后,中国茶叶出口反而大增
      有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每年出口茶叶大约45万担,总价值858万两白银。出口茶价为红茶每担26两,绿茶24两。
      不过此时清廷实行的是十三行制度,也就是只有十三行才被允许从事出口贸易,而外商方面则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进口贸易。因此,利润大多为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占有。而英国政府征收茶叶税,所以税收获利丰厚。
      鸦片战争后,开五口通商。交通原因,上海、福州成为两大茶叶口岸。1856年,上海就出口了44.5万担茶叶,福州则出口了30.7万担。到1881年,上海出口茶叶62.3万担,福州出口66.3万担,汉口出口26.8万担。这个数量远远超出了鸦片战争前的出口量。
      而英国进口的茶叶中,印度茶超过中国茶是在1870年。
      价格方面,1876年以前,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一直维持在20两以上,1881年之后大幅下跌,跌到16两。
      此后,中国红茶出口每况愈下,国际市场被印度红茶占据。
      1894年,也就是甲午爆发之前,中国红茶出口锐减,茶商损失惨重,茶农也放弃了茶叶种植,大量茶园荒废。中国茶叶陷入全面危机。
      从时间来看,福均窃茶距离中国茶叶出口全面溃败,有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印度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打败了中国茶。如果将中国茶的出口单纯归因于福均窃茶,显然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更何况在这期间,中国茶叶曾经扩大了国际市场。
      福均窃茶,固然是造就了中国茶叶的竞争对手,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失败,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三、落后的出口贸易体系是中国茶叶衰落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垄断了茶叶出口的广州十三行日益没落,而从事出口贸易的茶商开始兴起。
      有些茶商来自通商口岸,他们只是外国洋行的代理人,携带洋行给的钱,去产茶区收购茶叶。
      另外有一些茶商则来自产茶区,他们在口岸设立茶栈,绕过中间人,直接将茶叶卖给洋行。茶栈一般都有仓库和旅社,可以储存茶叶,也可以接待客商。
      茶商是不直接和茶农打交道的,他们只和茶号交易。
      茶号其实就是加工厂,他们从茶农、茶贩或者茶行手里收购粗加工的茶叶,进行精加工。因为是外销茶叶,所以需要精制加工。
      茶行是设在产茶区的中介,需要从官府获取许可证才能经营。他们主要负责介绍茶号和茶农、茶贩的交易,从中收取佣金。
      这个贸易体系分成了三四个层级,也就意味着最底层的茶农要遭受好几层的盘剥,更不用说还有官府的苛捐杂税。
      问题是茶商只是将茶叶卖给外国洋行,也就是说,茶商其实并不掌握国际行情,对国际市场的变化无从知晓。
      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中国就失去了茶叶的定价权。茶叶价格之所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无非是因为市场需求比较强。
      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价格出现波动时,不但囤货的茶商会损失惨重,最底层的茶农也会因无利可图而抛弃茶园。
      而掌控了贸易权的英国,在机器化大生产下,印度红茶不仅质量更优,而且价格更低,便可以对中国红茶形成强烈冲击。
      四、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竞争不过工业大生产
      从上述出口贸易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茶叶生产模式依然是落后的小农经济。茶农生产出的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无保证,需要茶号进行烘干等精加工。而茶号的精加工也是人工操作,质量也是不稳定的,只能择优。
      除此以外,当时福均潜入内地,在武夷山参观茶叶制作过程时,发现了一件影响比较恶劣的事情。
      他看到工人的手是蓝色的,询问后得知工人在往茶叶里添加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色素,而这种色素可以让茶叶看起来更绿。工人的回复是外国人喜欢绿色的茶叶。
      后来福均回到英国,披露了这件事,并且有意贬低中国人,导致英国人不再碰绿茶。而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形象大跌。
      日本也干了类似的事情,他们专门拍摄了电影,突出中国人在制茶过程中的不卫生现象,反衬日本绿茶制作中的卫生。同时日本人还宣传中国绿茶缺少维他命丙和蛋白质。
      国际市场上发生的这些事情,中国人当时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在宣传层面,中国茶叶已经一败涂地。
      英国在印度采用的是种植园制度。种植园承包商雇佣印度当地的贫苦农民,拼命压榨。种植园等同于人间地狱,很多劳工还没到种植园就死在半路。幸存者也仅仅是维持生计。
      在加工过程中,种植园则大量使用机器,降低成本。最终,印度产的红茶在英国的售价只有中国红茶的四分之一不到。
      凭借低廉的价格,印度红茶以及后来的锡兰红茶很快就抢占了英国市场极其广大的殖民地市场。落后的小农经济最终败给了工业化生产。
      1894年,中国红茶出口全面下滑。此时的清王朝也已经风雨飘摇,就跟出口红茶的命运一样,在随后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从此堕入深渊,直至灭亡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