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岭北不植茶"。
这话是说,秦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而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生长,在秦岭以北地区难以成活,当然也就不产茶叶。
然而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唯有泾阳出砖茶。"
是说秦岭以北的泾阳(今属陕西省咸阳市)出产茯砖茶。
泾阳茯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
数百年来,它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它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资,远销中西亚国家。
这是茶界的一朵奇葩。
泾阳茯茶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关系
茶,原产于中国蜀地。传说发源于神农时代。
中国西南地区是重要的茶叶产地,因而也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形成了交通要道及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唐宋时期西南边疆的的“茶马互市”,盛于明清时期。
在中国内陆腹地,民间社会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骡马,供不应求;而藏、川、滇的边地产良马。于是,具有互换性的交易--“茶马互市”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有三条主要路线:陕甘线、陕康藏线(民间称为蹚古道,川藏线是其一部分)、滇藏线,连接川滇藏地区,延伸入南亚,直抵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茶马交易方式、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也并非仅西南地区独有。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的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中亚地区输出茶叶。
从唐代开始,统治者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年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期,为了国防需要,在盛产马匹的西北地区开展茶马贸易,换取战马。
"茶马交易"牵涉到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的关系,而且贸易过程中必然产生差价和利润,也即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联。
因而,这就使得"茶马交易"受到北宋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以茶治边”的政策应运而生。
《宋会要食货》记载:"袒宗设互市之法,本以羁摩远人"。
通过"茶马交易",边民、朝廷均可从中获利,朝廷也可藉以安抚边民,统治边民、安定边境。可谓一举多得。
泾阳,正好位于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陕甘茶马古道的枢纽位置。
陕甘茶马古道是陕西商人在西北进行茶马互市的线路,从长安、汉中到甘肃、宁夏、新疆。
到唐朝时,陕甘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相连,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古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三大类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特产:丝绸、瓷器、茶叶。
而茶叶,正是以泾阳茯砖茶为主。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泾阳茯砖茶也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黑金"。
南茶北上的必经之地,成为泾阳茯砖茶的催生素
泾阳位于秦岭北部,本不植茶。
泾阳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位处关中腹地,靠近古都咸阳、长安,自古就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
自古因秦岭天堑阻隔,陆路难行,于是南北货运主要靠水路运输。泾河下游水面宽阔,加之泾阳县上游有秦时开浚的郑国渠首。因而交通位置重要;
泾阳不但在东西走向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上,也处于中国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因而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贸易的必经之地。
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为"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
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的茶中长出"金花"(即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冲泡后,茶叶口感、功效明显改善。
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从而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茶品。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并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只能买马而不得它用。
茯茶(散茶)在泾阳出现,也正好是在这一时期。
泾阳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到泾阳后必须转水路为陆路。为方便运输,就必须在泾阳另行检做、加工,压缩体积制成茯砖茶后再外销。
因而泾阳也就形成了茶叶的加工制作输运枢纽地位。
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换回来的主要是兰烟,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
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
后来,随着商品生产和贸易的进一步扩大,过泾阳的茶叶量不断增大,使得茶叶西去的运输问题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们就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筑制砖茶。于是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而泾阳茯砖茶形成定型,则是在明代洪武元年前后。
于是,也就有了"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之说。
明清时期,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
《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
在泾阳的商号有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的平均销量约300--500吨。
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
当时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
泾阳茯砖茶--“地利”和“人和”的完美结晶
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工艺。
它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
居住在西北的沙漠、戈壁、高原等寒凉地区的游牧民族,主食牛肉、羊肉、奶酪。在缺少蔬菜水果的自然情况下,茶则成为重要的日常饮品。
我国西北地区自古就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而泾阳茯砖茶,就与粮、奶、肉一起,自古就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被誉为"生命之茶"。
现代科学证明,泾阳茯茶很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它能改善人体对油脂类食物的吸收利用,达到消脂减肥、健脾养胃,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的功效。
中国茶按基本分类,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
在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有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现代生物学家则定名为"冠突散囊菌"。
"金花菌"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泾阳茯茶还有一个神奇的说法--“三不制”:"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也即三大无法复制的条件。
究其原因:
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矿物质,正好适合"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
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也正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
三是技术因素,也即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
千百年来,有很多人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外地,都未成功。
虽然没有种植茶叶的天时,但是泾阳具有茶叶中转地的优势。
而且,它更是充分发挥了“人和”的优势--中国劳动人民勇于发现、总结、孜孜探索的进取精神。
古代劳动人民克服“天时”的自然缺陷,充分发挥“地利”和“人和”的叠加效应,并把它放大,从而使得泾阳这个不产茶叶的地方却以茶闻名中外,成为世界茶界的一朵艳丽奇葩。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
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孕育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增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展示了灿烂的魅力。
它也承载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豪迈情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永远绵延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