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景区的负氧离子可是相当高,就是这样的大热天,在林子里跑起来都一点都不觉得闷热。”一路上,浮来青集团总经理张德胜给我们当起了导游。“快要到了,再坚持一小段路,拐过这个弯就是了。”前进,右拐,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连片的松柏与那万亩茶树。
茶园入口处便是专为游客设置的浮来青手工茶的炒茶体验处了。木质的凉棚上斜斜地插着旗幡“大碗茶”,豪放的好汉碗整齐地码在木桌上。一碗茶下肚,浑身上下的毛孔都透着爽利,仿佛周边的空气都带上了一丝凉爽。
“味道不错吧?这是现炒的茶!”张德胜向棚内一指,记者便注意到了此处的玄机———一口大锅,一篦鲜茶,炒茶师傅现场手工炒制,难怪别有一番风味。为了让记者对手工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他特地安排了炒茶师傅在这里现场演示。
“1956年,南茶北引,日照收到的可不仅仅是茶苗,还有至关重要的炒茶手艺。”喝着手工茶,张德胜向大家科普起日照绿茶的历史:“那时候的炒茶师都是茶厂里的宝贝,鲜茶品质再好,炒茶技术不过关也产不出优质的绿茶。”然而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量增加,茶叶的生产普遍都开始采用效率更高、更稳定的机器制茶,手工炒茶的技巧一度面临传承困难的窘境。
大势所趋,浮来青集团也在第一时间引进了最新的炒茶设备,但与其他茶厂不同的是,在他们这里,手工炒茶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手工制茶具有机器制茶不能替代的优势,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杀二青、做形、提香,七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承转,每一分火候都需要凝心聚力去揣摩把握。”张德胜直指手工炒茶的核心,“(手工炒茶)靠的不仅是灵气,还需要经年累月的感觉。”
200℃高温的茶锅旁,炒茶师傅咸瑞彩仅凭一双巧手,通过不断翻炒、揉捻、筛拣,让茶叶逐渐地蜷缩起来。在近一个小时的炒制之后,茶叶中的水分渐渐减少,浓郁的茶香也扑鼻而来。
据炒茶师傅介绍,一锅茶叶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出锅。炒茶时,锅的温度和手压茶叶的力度非常关键,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失误,整锅茶叶的品质就将受到影响。“茶叶吸附性强,炒茶师不能涂抹任何化妆品,否则就会串味。炒茶时要及时把太大的叶片拣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口感和出品的形状。”只见咸师傅来回扫动叶片,弹指之间,未被炒匀的大叶就被挑拣出来,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反应。“轻拢慢捻抹复挑”,白居易此诗虽是用来形容琵琶,但此情此景,竟也分外贴合。
从采摘鲜叶质量的把控,到炒茶过程中的火候控制、温度掌控、揉捻力度、叶形把控,经验丰富的制茶技师可以随时调节,而这些是目前机器所无法替代的。在成品的比较上,机器制茶也往往不能达到手工制作茶叶的香醇。浮来青手工茶干茶色泽翠绿油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栗香浓郁高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感念的转变,传统工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虽然手工茶价格更高,可是市场需求却一直很旺盛,每年春季新茶上市前就已有顾客前来预订,往往供不应求。”自家的技艺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这一直是张德胜与炒茶师傅们自豪的地方。
手工茶好喝,但如何确保手工制茶这门技艺长久地传承下去呢?浮来青手工制茶技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时期至今,由每代制茶技师薪火相继、代代相传。“传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手工制茶技师还有1 0人,平均从业年龄1 0年以上。”谈到这里,张德胜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制茶师傅还是老同志多,年轻人对这项技艺的兴趣不大。
为了改变这一局势,浮来青集团内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年轻人的从业积极性;老师傅们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去。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手工茶、了解手工茶,自2015年开始,浮来青以茶为媒,茶旅结合,让游客们下到茶园,自摘自炒,新鲜有趣的互动方式吸引了大批爱好者,“这种经营方式在我看来很有创意,非常直观地让我们这些游客体验到了茶叶的制作过程。”来自临沂的张兰芳女士一边享受着采茶活动,一边向记者说道。
一片叶,一杯茶,小小的一片叶子,包含的都是炒茶师傅们的心意。暖暖的一杯茶水,是匠心茶人们不断的传承与努力。(记者 曹楚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