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绿茶  茶园  茶道  茶叶  普洱茶  红茶  茶文化  泡茶  茶叶动态 

关于茶的百科全书 张伯渊·《茶录》

   日期:2022-11-14     来源:中国茶业网    浏览:214    评论:0    
核心提示:偶然的一次读书会,从一位技艺精湛的制茶师傅王老师口中得知张伯渊《茶录》。 如同一次新旧文化的碰撞,擦出了颠覆传统思维的火
 
      偶然的一次读书会,从一位技艺精湛的制茶师傅王老师口中得知张伯渊《茶录》。
      如同一次新旧文化的碰撞,擦出了颠覆传统思维的火花,即便是千字左右的文章,你也能从中感受到这样一位可爱的、细腻的人,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感悟生活,热爱生命。
      1、前言《茶录》成于明朝万历中(约1595年),至今已有400多年,作者为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今江苏震泽县)人。作序者为顾大典,字道行,号衡寓,官至福建提学副使,工书画、音律,诗宗唐人。
      2、引洞庭张樵海山人,志甘恬澹,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故所著《茶录》,得茶中三味。余乞归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谓纤悉具备。其知者以为茶,不知者亦以为茶。山人盍付之剞劂氏,即王濛、卢仝复起,不能易也。——吴江顾大典题引言,简单介绍张樵海即张伯渊其人,大概是这种性格恬淡的人,才适合在三十年间只专注做一件事:那就是茶事。事无大小,悉数记载,无论懂茶与不懂茶的人都可以在其中窥见一二,这便是雅俗共赏的最好解释吧。
      3、采茶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为上,面皱者次之,团叶又次之,光面如筱叶者最下。彻夜无云,浥露采者为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产谷中者为上,竹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采茶是茶事的第一步,关于采茶,张伯渊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时节,对于从事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茶也是同理。谷雨前五日的茶叶最好,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云雾、雨露、天气、生长地区,影响茶品质的因素实在太多,从源头开始便已是困难重重了。
      4、造茶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她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采茶难,造茶更难。铁锅大小、火候强弱、团茶力度、干湿程度,若有一丝差错,便会毁了一锅好茶。
      5、辨茶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乎末火。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茶的精妙之处在于制作的精细,贮藏的方法以及冲泡时是否得宜。锅与水是离不开的道具,锅之优劣、火之强弱,都可以直接影响茶的色泽、香气、口感等等,炒制时略有白点无伤大雅,但一点炒焦的痕迹也没有,便是最好的了。
      6、藏茶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复,复以微火焙极干,待冷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封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冷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
      茶叶炒制完成后,如何藏茶也是一门学问。刚刚炒干的茶叶需要放在旧的茶盒中,这也是防止茶香流逝,茶韵减弱。而后便是等待,焙干、封坛、定型等等,所用材料,所需手法,都是需要时间和心思的保养,好茶不易得,所以一点一滴都极需工夫。
      7、火候烹茶旨要,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轻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非茶家要旨也。
      至于烹茶,在很多人看来似乎觉得不以为然。然而真正玄妙的地方正是在于对火候的掌控,我们常常说做菜需要火候,烹茶也是一样,甚至更为细致。
      而这其中有趣的是这个茶瓢,紫砂壶中有石瓢,那么烹茶也有专门的器具,这与我们熟知的水瓢可不一样,王老师在讲解是便有人产生了困惑,以至于闹了个小笑话,十分有趣。
      在扇火时手法也有指点,文火武火都有明确划分和要求,切记茶与水需要相得益彰才好。
      8、汤辨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不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
      掌握了火候,便要学会分辨烹茶的水烧的是否到位了。形、声、气便是辨别水内质的要素,水在沸腾时的状态各不相同,那么它的生熟也有极大差别。可能会有人疑惑:水还有生熟之分吗?还真是有,但就是因为太容易被忽略,才导致很多人泡茶时觉得不尽人意。
      从水的状态来辨别,可见作者真是一位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人。
      9、汤用老嫩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老,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为飘尘飞粉矣。于是和剂印作龙凤团,则见汤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日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站在作者的角度,前面朝代的人便是古人。古人多为团茶,冲泡时便用“嫩水”,然而古今全然不同,纯熟的水才能激发茶的神韵,翻滚多次之后的开水,才能让茶真正二次重生。
      10、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用,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你知道了水的奥秘,便要知道泡的手法。用热水注入壶中少许倒出,恰似今人喝茶时喜欢“温壶”。投茶的多少,冲泡时冷热感知以及分饮茶汤时的时间把控,都需心中有数。
      茶水不宜过烫,也不能太凉,何时分饮,原因为何,都需泡茶的人心手合一。
      11、投茶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投茶时也有其独到的顺序。先茶后汤、汤半下茶、先汤后茶等等都有说法,并不是单一的认为先投茶再注水才是正确的,甚至这种顺序与季节也有紧密联系。
      12、饮茶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饮茶时自然可以独饮,也可邀人共饮。至于几人最好,张伯渊也作了说明,总之饮茶虽然集风雅与社交于一身,也不可落了俗套。
      13、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纯香,不生不熟日清香,火候均停日兰香,雨前神具日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关于茶的香气,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味觉体验,但书中也在这之中统一了标准: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至于其他的一些所谓“香”的形容,都不是茶香的正道之气。
      14、色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冰涛,当杯绝枝。
      此处的色,主要说的不是茶叶的色,而是茶汤的色。根据时代推断,作者当时应该多饮绿茶,所以标准也是为它而制。茶汤之色,雪涛色最好,白色竟然是上等,真的是令我们大跌眼镜。
      15、味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
      16、点染失真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水中着咸,茶中着料,碗中着果,皆失真也。
      茶中有真香,只不过加了其他佐料便觉得不正宗了,也失了茶的真味。
      17、茶变不可用茶始造则青翠,收藏不法,一变至绿,再变至黄,三变至黑,四变至白。食之则寒胃。甚至瘠气成积。
      而在喝茶之后,剩余的茶叶倘若收藏的手法不到位,随意放置,经过四五日的变化,便成了劣质的茶了。
      18、品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茶室水的神韵,水是茶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都需是上品,才能成就一杯最好的茶汤。山石、砂土、阴阳之面所流出的水,都有很大差距。
      至此,我们也明白所谓“真源无味,真水无香”的真正含义。
      19、井水不宜茶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书中说道:烹茶的水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便是下下之策了。至于我们常在其他书中看到文人雅士喜欢用雪水煮茶,其实内质不宜身心,还是不好为了所谓的风雅而摒弃了喝茶的初衷。
      20、贮水贮水瓮须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
      贮藏烹茶用水时,在阴凉处用纱帛覆口,如此便可令其神气长存。反之,便糟蹋了一瓮好水,只不过现代人饮茶似乎也不必有这一步骤了,不知是便利,还是失真呢。
      21、茶具桑苎翁煮茶用银瓢,谓过于奢侈。后用瓷器,又不能持久。卒归于银。愚意银者宜贮朱楼华屋,若山斋茅舍,惟用锡瓢,亦无损于香、色、味也。但铜铁忌之。
      作者常年生活在山野,所以煮茶时用银器觉得奢侈,但用瓷器又须得时时小心才行,银器在庙堂之中适宜,山野之中用锡瓢最佳,但铜铁材质的就不行了。
      不过现代锡制品高温加热后会产生有毒元素,不宜煮茶,前人金属器物内里较纯,和现代的器物不可同日而语,茶客们也要注意辨别才好。
      22、茶盏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23、拭盏布饮茶前后,俱用细麻布拭盏,其他易秽,不宜用。
      24、分茶盒以锡为之。从大坛中分用,用尽再取。
      25、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品茶时,茶盏雪白最好,其次是蓝白,都是为了好观察汤色:而擦拭茶盏的织物用细抹布最好,其他则不建议。分茶盒呢,锡制的最好,茶盒不用高温加热所以无妨,品一点取一点,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茶的香味。
      制茶时精细,藏茶时保持干燥,泡茶时注意洁净,如此,所谓的茶道,也不过如此罢了。
      看完作者的经验之谈,其实仔细发现,每句话、每个字,无非是寻常制茶时一些常见的手法,可为什么却被人们奉为经典呢?而茶的品质也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呢?
      很多人认为是制茶师傅手法精妙,或者有“独家秘方”,其实说到底,不过是将平常中的小事仔细揣摩、严格遵守。学会等待并与时间对话,与农时相合,一时一刻、一烟一火都用心塑造,茶,才能成为好茶。
      正如老子《道德经》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茶是如此,人,亦如此。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积分兑换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黄金芽茶叶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16018667号
Powered By DESTOON